杨玉良院士来校作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专题报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5-04浏览次数:650

 4月2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教授应邀来校,作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专题报告。在校校领导、正高职称教师、学术骨干、中层干部、处级调研员、科级干部等参加报告会。校长薛安克主持报告会。
  杨玉良院士的报告从什么是学科引入,将学科的基本内涵娓娓道来。他说“学科”是一种范式,是“按教学和训练所定义的知识的分类”,学科的划分主要依据的是共同的知识基础和工作范式,但常常带有强烈的人为因素、学术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因素。世界上有多个体系来讨论怎么划分学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学科有自己的层次结构。在这些层次结构里,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有本质的差别。
  杨玉良院士认为,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范式也会发生改变。在自然科学中,除了一些最基础的科学外,几乎所有的学科都会经历一个“形成—发展—消亡”的过程。如果一个学科从种种迹象看都已接近消亡,这时,我们虽然能在短期内进一步投入资源,让该学科显示出优势地位,但从长远看,这反而阻碍了学术的发展。他以国内外众多知名大学的成功实践为例,阐述了一所学校对学科发展的调整要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整个学术前沿的拓宽,二是适应社会的重大需求。
  关于学科划分对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影响,杨玉良院士认为,有积极的影响但也有负面作用,所以在学科建设的实践中一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思考学科布局的时候,不应追求齐全、热门,而应该追求特色、优势和高起点;要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支撑学科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要建立具有多学科特征的“独立研究机构”,开设跨学科课程,以保持各相关学科间的连通性。
  杨玉良院士是我国第一代高分子学博士,1999年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一批特聘教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连续两次任国家“973”计划首席专家,2008年被聘为国家“863”计划首席专家。曾任复旦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中国材料学会副理事长等职。连续两届被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推选为“复旦大学首席教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余项,“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荣誉。(校新闻中心)

3

4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浙江・杭州 浙ICP备12028388号-2.浙公网安备340300020005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