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同学情谊,共叙难忘岁月——杭电六八届153班入学50周年同学会记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0-27浏览次数:490

盼望着、盼望着,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六八届153班入学50周年,毕业47周年同学会,经周宏、吴健、陈笑梅、郑明耀、杨申海等同学半年来通过电话寻找、网上联络、并精心筹划和积极准备,终于在2015年10月18日如期举行了。这次同学会有28位同学和13位家属参加。杭电校友办陈颖珍主任、原学校孙巨人、胡津兰、胡志荣老师莅临指导。同级校友武建国、潘秀华、章智源、陈兴龙等同学亲临同学会。

   金秋十月的杭城,丹桂飘香,同学们怀着对母校的感恩、对同学的思念、对重逢的期盼,陆续地从四面八方来到文一路的杭电西子楼。人生如梦,岁月如歌,近半个世纪的分离,如今这一难忘的相聚,尽管乡音未改,但鬓角已露出白霜,原先充满生机活力的脸庞,也刻上了深深的皱纹。偶尔在路上相遇会是擦肩而过的路人,可如今彼此面对,经过瞬间的搜索和思索,迅速地回忆起当年的面容,猛然醒悟而大呼其名。同学们深情的握手、紧紧地拥抱,此刻无论是兴高采烈,还是热泪盈眶都将汇集至欢乐的词汇之中,无法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同学们相聚时的激动场景。

1

   按同学会的日程安排,18日下午与19日下午在文一路校区会议室举行同学会。同学会由吴健、何锡波主持。会议首先向已离世的5位同学默哀,以表对已故同学的哀思,愿他们在天国安息无恙。筹备组代表周宏同学致辞,他回顾了同学们离校以后,同学们走向全国各地,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中,将学校对我们的希望与要求时刻记在心中,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所以同学们都取得一定的成绩,因此要感谢母校的教育和培养。并对同学们在不同岗位上所做出的成绩,深表祝贺。同学会向孙巨人、胡津兰、胡志荣三位老师赠送了“良师益友”的纪念牌,以表示153班同学们对恩师的一片深情。杭电校友会陈主任到会祝贺,她说校友是母校靓丽的名片,是社会声誉的集中体系现。杭电毕业的学生在各个岗位上都作出了不俗贡献,比其它学校的学生也并不逊色,这是学校与广大校友共同努力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学校才得以有效的发展。学校明年将迎来建校60周年,学校希望校友们到时来母校来参加庆典,为60年校庆活动增添色彩。孙老师、胡老师在同学们热烈掌声中分别讲话。胡老师说十几天前接到同学会的通知,几十年结下这深厚的师生情谊深深地感动着我;同时这些天通过反省也要向学校建议,我们办学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的处事能力和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孙老师回忆了50年前学校对我们这届学生的重视和期昐,学校从教师和领导配备均是最强的年轻优秀的老师,目标是采取有效措施为电子工业培养一批又红又专的管理干部,同学们也不负重望,在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中,涌现出了不少财务处长、财务总监、总会计师等,这是我们杭电的骄傲,也是同学们努力的结果;同时也希望同学们科学养生安度晚年。在热烈的气氛中同学们挤挤一堂、畅所欲言,讲述在校分离后的往事,整个联谊会围绕着“自我发展与成就、家庭构建与拓展、子女成长与教育”的主题展开。同学们都回忆了过往情事和难忘岁月,有成功的喜悦、有坎坷的经历、有可喜的回报、有生存的无奈、有甜蜜婚姻的回忆、有子女成长的喜悦与烦恼、有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也有抒发自己对母校、对同学的思念和眷念。一声声、一句句、一桩桩都是真情的吐露、都是友情的见证,深深地铭记同学们的心中。而这些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编织出了人生步履的画卷,书写出了青春奉献,中年艰辛,老年淡定的篇章。为了活跃同学会的气氛,在19日的下午座谈会后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联谊活动,同学们演唱了洪湖赤卫队选段、京剧选段、越剧选段、黄梅戏选段。远在美国专程赶来参加同学会的徐永钗夫妇给文艺联谊会增添了亮点,其爱人张君崇先生一首自编《妈妈的吻》与《父亲》连唱将文艺联谊会推向高潮。同学们仿佛回到了50年前的校园生活,又注入了青春的活力,激起了美好的向往,祝同学们青春常在。

2

19日上午,同学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参观了下沙校区,当同学们走进校区时,心胸豁然开朗,那一幢幢现代化的教学楼、科研楼与图书馆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年轻校友们生气勃勃,充满朝气的形象,让人羡慕不已,也激起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美好场景的遐想。杭电分管校友工作的郑宁副校长,会计学院的刘翰林书记,校友办陈颖珍主任在百忙之中接见了全体同学,并与同学们一起合影留念。在会计学院的会议室里刘翰林书记从会计专业发展历史、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学院文化等方面向同学们进行了系统地、全面地的介绍,使同学们深受鼓舞。

DSC_3800

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参观了校史馆,学校的发展史更激起同学们心情震奋,充满着自豪感。回顾当时在文三街时,只有三个专业,1000余名学生。今非昔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有本科专业57个,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28000余人,这是母校发展的标志。同学们心情无比激动,母校在发展、领域在拓展、人才在倍增,这是时代赋于母校的使命。在校史馆里邱捷同学将自己珍藏了四十余年的“杭州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学生式校徽捐赠给了校史馆,这一珍贵的资料填补了该期间学生式校徽的空白。

4

在校史馆内文三街老校区教学大楼展板前,同学们默默地停留良久。这是同学们的难忘之地,在这里曾是我们的求知之地,是我们人生起航的港湾。同学们人生理想在这里萌发,专业知识与技能在这里开始积累与沉淀。此刻耳旁仿佛响起了“啪啪……”的算盘声、朗朗的读书声和嘹亮的歌声。记得一位学者说过,人生轨迹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由此开始的人生之路就是让自己与各种异已打交道,而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也可能在更高的层面把自己找回。同学们当初从这里怀着满腔热血,带着美好的梦想,从这校园出发,越走越远,在各自的领地上辛勤耕耘、安身立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为民做出了贡献。如今返回故地虽不是衣锦还乡,也不是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但每个人已不是原先的我,而是具有更高层的我,成为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平凡人。而这些普通而平凡的人,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如今老校区已改它用,物是人非,时代的发展,给这幢旧大楼刷新了出更为绚丽的色彩。

   相聚难,别亦难,到10月20日,同学会结束了,同学们又将分离,回到自己的驻地去。临别前的声声祝福,句句想约,深深地感动着每位同学,无论是笑脸相对,还是泪流两颊,但在心里都寄托着对每位同学未来的期盼。同学们深情的握手、拥抱分离,回去后继续下好人生自己的棋、演好自己的角色,健康的活着、平淡的过着,这就是一种财富、就是一种快乐、就是一种幸福。同学们再见!母校再见!下次我们再相聚,重踏校园故土,再叙师生情谊。

                                                                                                                                     153班:戴   旭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浙江・杭州 浙ICP备12028388号-2.浙公网安备340300020005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