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一生,美好回忆——忆杭电首届毕业生艾关炎

发布者:康会然发布时间:2019-12-08浏览次数:474

19593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1956年建立时为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第一届800余名毕业生,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到大西北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430多名毕业生分配到兰州、西安、成都、沈阳等地。离校时,校领导和大部分师生都到城站火車站送行。几节车厢车上车下,窗内窗外,师生们紧握双手,热泪盈眶,相互祝愿。列车员都感慨地说:还没见过这么好的师生情谊!

 


图中互相拥抱的是1609班两位女同学,左边一位戴帽子的是时任校党委书记刘光同志

1959年毕业的首届毕业生原定在19899月举行毕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后因各种原因,改在199010月建院十周年暨建校34周年一并进行。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原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首届毕业生200余人欢聚一堂,畅叙友情。但也有很多校友因通知不到未能亲临,甚感遗憾。当时分配到西安航空工厂、和我同为首届学生会执委的胡绍良校友和远在西北的艾关炎校友就是其中两位。

 


图为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首届学生会执委,孙巨人(前排左二),胡绍良(前排左三)

在那次难忘的毕业三十周年聚会前后,我收到不少校友的来函,表达了他们离开母校30年来的风风雨雨,表达了对母校和老师的想念,对班级同学同窗之谊的怀念和对美丽杭州的思念……往事历历在目,人生如歌。至今已60年过去,特将1602班艾关炎校友于1990年寄给我的文稿和诗词辑录如下,期望能一展当年首届毕业生的精神风貌,并再次向未能亲临聚会的校友们表达我久存心中的歉意!

 


杭州航空工业学校首届校友毕业三十三周年纪念册(19561959),主编:孙巨人

岁月

如歌

寄吾诗情,遥相祝愿

——1602班艾关炎

 

1959323日离开母校,奔赴兰州,去建设西北航天基地,漫天风沙,遍地狼烟,头枕长城,脚踩黄河。此去一别三十年。三十年,有辛酸,有喜悦,有坎坷,有欣慰,有失误,有丰功;三十年,一万零九百六十五个朝朝暮暮,曾有哪一个黎明,哪一个傍晚,不眷念我的母校,不思慕我的老师,不惦记我的同学?三十年,天涯海角,南北东西,有多少悲欢,有多少离合?人生,爱情,家庭,社会,事业,谈何易,做何易,写何易,评何易唉!

别时容易相逢难,正值校庆之日,丹桂飘香之时,也或无缘亲临杭州欢聚一堂,甚为抱憾!但正当五十华年,来日方长,同学之间海聊神消终有时。在此我选了几首往日师友酬唱拙作,不怕佛头着粪之讥,奉献在校友面前,寄吾诗情,遥相祝愿。

 


艾关炎所在的1602班毕业留念


江城子

艾关炎(1959年秋于西北途中)

青春岁月少年郎。

别苏杭,过大江。

夜宿华山,太白雾中藏。

麦积祁连呼走马,

风驰去,到边疆。

 

驼铃枕籍问天罡:

玉门关,在何方?

隐隐城郭,一泓透清凉。

拍手卧沙鸣古地,

千佛洞,我思狂!

卜算子·贺吾师五十寿

艾关炎(1976年中秋)

五十正年华,

把酒常添寿。

家有贤妻女共谋,

脍鲈茶酥透。

忆往识公初,

待我书生厚。

但盼来秋返故乡,

同采西湖藕。

感今

怀昔

祝福母校!

祝福校友!

这两首词,非常感人。第一首《江城子》词,艾关炎学友作于1959年秋,西北途中,马背即兴。那时,刚走上工作岗位的20岁年青学子,决心在大西北的艰苦环境中,奉献青春和力量。词中语言豪壮,气势磅礴,如橫空出世,如飞流直泻。笔法浪漫,词韵完美,一气呵成。真不愧为难得的一首好词。

第二首《卜算子》,是写师生情谊的佳作。艾关炎学友在文稿开头说的三十年,一万零九百六十五个朝朝暮暮,曾有哪一个黎明,哪一个傍晚,不眷念我的母校,不思慕我的老师,不惦记我的同学?……。情真意切,词里行间充分表达了关炎学友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深情厚意!每读到此处,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激动万分,脑海里浮现出在大漠深处、塞外高坡的一位学子,抬头向东方仰望杭州的母校、老师、同学的生动画面。

试看今日之母校:星移斗转,飞速发展。已成为国内知名的高等学府,前程如锦。母校是伟大祖国经过70年发展的缩影。母校也永远不会忘记首届毕业生开创的到艰苦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献身精神!

80高龄的关炎学友,据我所知,籍贯是金华。我自1990年收到戈壁诗情,遥相祝愿后,从未同他有书信往来,甚为惦念!

祝关炎学友诗情更丰,健康永驻!盼今生有机会相见,有缘分相聚!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浙江・杭州 浙ICP备12028388号-2.浙公网安备340300020005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