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只为丹青——祝贺俞良忠校友个人书画展开幕

发布者:康会然发布时间:2019-12-23浏览次数:1041

【编者按】俞良忠,笔名海驼先生,我校会计学院1987级校友,供职于宁波日报社。在校期间曾任杭电学生书画协会会长,作品《荷塘月色》曾在浙江省高校书画比赛中获奖,曾为校图书馆制作四米长的荷塘牧童长卷与四尺整张墨竹图。

 

俞良忠校友(左起第5)在书画展开展现场

虽然彼时的"西子杯"书画大赛、在杭高校书画研讨会均已远去,但爱好丹青的俞良忠,不忘初心,一直临池不辍,其个人书画展“叠彩丹青”于今天在宁波市文化馆117艺术中心开展。由俞良忠自创的叠笔叠彩法、他笔下的飞花游鱼以及瘦金体书法是本次书画展三大亮点。文中穿插了部分俞良忠校友书画作品,以飴读者。

 海驼先生:一颗野蛮生长的丹青种子

 “海驼”是俞良忠岳父馈赠的笔名。笔名灵感源自何处,岳父没有说,他自行揣摩出两层意思:一是拆解成“海”与“驼”,分别代表了自己的家乡“宁波骆驼团桥”与岳父的家乡“酒泉”;二是一种神兽。海驼的确没有辜负岳父的期待,他一直如神兽般吃苦耐劳,怀揣着丹青种子,朝着梦想的方向砥砺前行。

这颗丹青种子,来源于海驼先生记忆中的第一幅画。那是他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坐在父亲膝盖上,看着父亲在纸上画了一条船。父亲是渔民,船是他的立身之本,这条船为了家庭生计,从不畏惧惊涛骇浪,日日出航。几十年来,俞良忠为了丹青之梦,虽历经磨砺,却一如父亲的渔船,临池不辍。海驼先生记忆中最美的画,是姐姐用五彩丝线绣出的花。姐姐是绣花姑娘,明眸顾盼,穿针引线,一幅幅绣品,换来了柴米油盐。海驼先生的飞花游鱼,正是用最真实的笔触记录下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用最温情的记忆表达对渐渐老去的父母、青春不再的姐姐们最深的爱。

叠笔叠彩创新法 飞花游鱼焕新颜

 


海驼先生的画,秉持宋徽宗"以诗入画"的艺术观。讲究含蓄之美,以三七分的黄金法则处理绘画,即只画三成,另七成于画外,给观者以想象。看似简单的背后,却是年复一年的仰观俯察,日复一日的研习思索。

 


有一次,他在收拾画具时,发现用来吸去多余水份的那张废纸,因为反复蹭擦,在阳光下呈现出层层叠叠的肌理效果。这个偶然发现,令他血脉贲张,灵光乍现。经过海驼先生的反复试验、调整,叠笔叠彩法得以初步成形。

 


海驼先生介绍说,“工笔画从双钩填彩到没骨法,均受制于物象,在三矾九染过程中,降低了色相的通透性,绘画的过程被层层覆盖,技法结构不透明。叠笔叠彩法抽去传统工笔画当中水笔的运用,一笔叠一笔,每一笔都清清楚楚地留在纸面上,最大限度地保留绘画性,确保色相的通透性。笔笔相叠,是迭代关系;层层相积,是澄明通透。叠笔叠彩法一产生,便具备了开明,开放与共享的艺术态度。采用叠笔叠彩法创作的牡丹、竹子、荷花及虾,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书卷气质。”

尽管有了一定创新,他仍谦虚地表示,叠笔叠彩法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一颗丹青种心田 双脚朝着梦想走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海驼先生从小喜欢画画。上学前在村里涂墙,上学后在课桌上涂书。这样锲而不舍地涂涂画画,终于引起班主任的关注。在班主任的建议下,父亲带他去村里找林剑星先生学画,可惜几次登门未遇。拜师失败的挫折并未令他心灰意冷,他省下零钱,购买文房四宝和书籍,坚持边读书边画画。高三那年,教政治的严老师建议他专攻美术,并请了美术老师为他引路,然而在父亲“画画是爱好,读书是正事”的观念下,他的美术梦想再次被打回心灵深处。

 


考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之后,他加入了学生书画协会,后来出任会长,多次组织书画活动。曾经带上工笔作品《荷塘月色》登门求教于八十高龄的陆俨少先生。得其亲授,经修改的这幅作品,在省高校书画比赛中获奖。时光荏苒,回想起当年在西湖边、在浙江美术学院无数次与美术界同道人的倾心交谈,海驼先生仍感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广采博学唯丹青 古今贤人皆为师

 


没有老师领路,海驼先生在学艺的道路上,着实走了不少弯路。彼时不知如何学画,就按着名气“拜师”,先是齐白石、张大千,后来潘天寿、李苦禅、白雪石、华三川……颇有些广撒网的意思,却因无人指点,进步很小,还养成一些不好的笔墨习惯。直到他把视线从当代画家转移到史上的文人画家,发觉东方的一切艺术总归书法,从此开始重视书法的训练。

 


关于书法,他从黄自元到二王,到当代人的漂亮书法,再到吴昌硕的石鼓文,汉隶名帖,板桥体,瘦金体,所学庞杂,始终觉得差临门一脚,偏又不得其门。遭遇瓶颈后,海驼先生痛定思痛,给自己确定了学书画的路子,一是从宋画入手,二是专练瘦金体与板桥体。临宋画时,先读后临,吃透每一幅,了解气韵、经营、用笔、上色、模写等。通过宋画的临习,他一改“构图不讲起承转合”、“用笔不讲起与收”、“色彩不讲厚与薄”等积弊,开始有了法度,尤其是他画的鱼,得到了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何业琦先生的赞许。

 


很长一段时间里,海驼先生的书法不如绘画。为了解决书法的问题,他用了“笨办法”,把宋徽宗的楷书千字文放大1.2倍,用半透明的宣纸覆盖其上摹帖,通摹一遍后,再临写,这样几经反复,直到离开字帖也可以用瘦金体进行创作。

这段从广而博到专而约转变的经历,为他日后创造叠笔叠彩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坚守初心 为梦前行

 


从儿时第一粒丹青种子播撒根植于心田,海驼先生对画画一直痴心专注,但同时,他不人云亦云,破旧立新。正是这份坚守,迎来了今天的收获。愿天下所有心怀梦想的人都能坚守初心,朝着梦想的方向坚定前行!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浙江・杭州 浙ICP备12028388号-2.浙公网安备340300020005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