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忆杭电文一校区

2020年10月12日 ⁄ 校友文苑 ⁄ 字号 ⁄ 阅读 905

【编者按】杭电始创于1956年,初名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而后历经杭州航空工业学校、浙江电机专科学校、浙江机械工业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等时期,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3年原杭州出版学校整体并入,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等中央部委,2000年实行浙江省与信息产业部共建、以浙江省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2007年成为浙江省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高校,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

在学校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文一校区从无到有,从繁盛到搬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杭电人为梦想而拼搏的努力,为成长而付出的汗水,也因此而成为无数杭电人心中永恒的记忆。作者朱民锋作为1973年杭电文一校区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及毕业后留校工作的老一辈杭电人,用他满怀眷恋的笔触写下了对于文一校区的深情回忆。本文节选自其《宝石流霞之十三——杭电文一校区的前世今生》(有部分删改)。

忆杭电文一校区

作者:朱民锋(我校退休教师,1973级机械专业毕业)

繁忙的杭州德胜快速路、文一路入口处,有一座近70年历史的大院子,在车水马龙的闹市之中,独守着一隅幽静。

进入院子,映入眼帘的就是具有历史沧桑感的建筑群与高大的树木,青藤爬上绿瓦,亭台半隐烟霞,古旧却又充满了勃勃生机。院内绿树成荫,曲径通幽,几幢青砖墨瓦挑檐式的古老建筑淡然矗立于浓荫之中,默默地看尽人间风雨、沧桑巨变。小兰亭、雪景、林荫道、教学楼、晨曦、中心花园、画栋、喷水池、行政楼门庭、行政楼、校园一角、校园小品、图书馆、实验大楼……摄影爱好者创作各类优秀风景照片无数,杭电校友戏称这座大院为“西湖第十一景”。

这里就是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溪街道铁佛寺社区、文一路115号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建筑群。它坐北朝南,其中行政楼与东、西教学楼呈“品”字形对称布置;白墙青瓦、宫殿式的大屋顶和各种彩绘装饰,尤显它的与众不同。该建筑群保存状况较好,布局规整,建筑体量较大且极具中国特色,是20世纪50年代极具代表性的学校建筑群之一,是一处重要的文化教育遗产。

建筑的背后,总是蕴藏着许多故事。它既见证了历史,折射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又为这座城市文化增光添彩,更是许多老校友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行政楼(主楼)

在许多校友看来,行政楼更像文人的藏书阁。

行政楼建筑,立面采用西洋古典纵横分段式构图,纵向分为三段,一层墙体外突为一段,形式相同的二三层为一段,屋顶为一段;横向也主要分为三段,中心对称布局,中心段为四层,东西两段为三层;中心段前后均有抱厦,且又加建一层,加盖歇山式大屋顶,这样使整个建筑更加庄重、大气;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形式的抱厦、大红柱、大红门窗、檐下彩画、出挑梁头、雀替、脊兽、勾头滴水、“如意”纹样、门前的石狮等建筑形式、构件、装饰图案和色彩都充分体现了建筑的民族形式。

该建筑群主楼,据说曾经是二十军军部首长的办公楼。1973年,我刚进校读书时,主楼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绿色的、哨兵站岗的亭子;主楼背后(北面)草坪上的假山下,有一个防空洞的进口,防空洞的另一个出口在原杭电东北角的假山下(现为银马公寓前的“百年树人”石碑处)。

                         东西教学楼
   东、西教学楼位于行政楼前,以“L”形平面东西对称布置,三层砖混结构。其建筑屋面采用庑殿顶形式,立面处理较行政楼简单,只是以窗和壁柱的宽窄来分段和突出中心,所用的彩画、梁头、如意头纹样等装饰细部与行政楼相同。

同样的白墙、黑瓦、红窗,透露着历史的厚重感;同样的挑檐、彩绘、铜环,展现着丰富的设计感。在连片的绿树丛中若隐若现,颇有些“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味道。每当春暖花开、或是秋高气爽,众多校友都会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工字楼——我的宿舍
   工字楼建筑平面呈“工”字形布置,三层砖混结构,体量较大,建筑立面纵向分为两段,横向以白色壁柱和窗框加以分隔,有一定特色,据说建造于1958年,原为国外留学生宿舍楼,我毕业留校时曾作为我的单身教工宿舍,后作为学生宿舍使用。 

                          又见樟树林
   老杭电的樟树林,随着校区的发展而茂盛,随着主校区的搬迁而苍桑。我眼前的这一丛樟树,近看已有点稀稀落落,难以称为林了。其中年长的一棵樟树,似乎已是风烛残年、但仍顽强地抽出新株来替代残株,残株上又冒出了嫩芽……旁边两棵樟树树龄明显不长,更是离枝繁叶茂还有一段时间……它们东一丛、西一棵,勾起我对岁月长河中往事的追忆……

1973年,那时还处于“文革”期间,许多学校陆续恢复招生,当时主管杭电的四机部也下文恢复办校,并确定校名为“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简称“杭电”)。我就是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中旬进入“杭电”读书的。那时候,原在文三路的杭电校区已经改为工厂,无法办学了。所以,在四机部和地方有关方面的支持下,买下了当时属于浙大二分部的这块校区,作为杭电新的办学场所。

我是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被推荐来杭电读书的,也是杭电在“文革”后期恢复办校之后正式招收的第一届“工农兵学员”。当年招了10个班,其中3个班为财务会计、1个班为计划统计,6个班为机械加工专业,共400名学生。我进入的是机械加工专业,于19766月毕业留校工作,从此便和杭电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所在的1734班部分学生与班主任在“小兰亭”原址的合影

“文革”期间,有许多“工农兵学员”是不爱读书的,但我却非常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因为好学,我被同学们戏称为“老夫子”(当时孔子是受批判的),有的任课老师评价我“笨是笨,但是很用功”。那时没有考试,老师不知道学生到底学懂了没有。为了“避嫌”,我经常躲在大樟树下看书,尽量装出不用功读书的样子。1983年,我担任工业统计专业辅导员,报考了中央电大工业统计大专班(业余),就是躲在大樟树下复习迎考的。1992年,我担任计算机专业党总支副书记,又报考了中央党校本科政治专业(业余),也是躲在大樟树下反复地默读、背诵……

                      中心花园记事碑和小兰亭
   中心花园始建于1979年。此后数载,移土叠石,砌阶敷径,广种佳木,间植异卉;西翼小亭,东卧石龙,北护古樟,南披芳草。首届学士踔厉风发,遂立“士子苑”;书画同好砥节砺行,乃设“小兰亭”,各别点缀,多有蕴涵。虽属弹丸之地,然缤纷落英、层绿绕园、曲径通幽、移步换景,春观柳桃、夏聆蕉雨、秋赏月桂、冬问梅雪,或咏或叙、或思或憩,是为校园最胜处。

士子苑:濒离母校,感慨万千,谨立此碑,以寄情怀。

八三级全体同学,公元一九八二年四月

注:依据杭电校史,1956年招收第一届中专生、1972年招收第一届文革期间的中专生、1977年招收第一届恢复高考以后的中专生、1980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故中心花园记事碑中所述“首届学士踔厉风发,遂立‘士子苑’”应该是指1980年进校、1984年毕业的首届杭电本科毕业生。而“士子苑”刻石的校友,应该是恢复高考以后的最后一届中专生。

小兰亭:校书画社、公元一九八六年十二月

杭电的校书画社是有传统的,也是有一定的知名度的。我有一名永难忘怀的学生:他的书法在当时杭电学生中有相当的名气,可惜他经常将应该用于专业学习的时间用于练习书法,以至直接影响毕业文凭。我多次与其交流,该生的回答竟然是毕业以后不搞专业,准备在书法上发展。无奈之下,我偷偷地将他的书法作品托人让美院的教师鉴定。美院的老师回复相当于美院一年级学生的水平。从业余的角度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从专业的角度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我将此话转告该生,并厉声斥责:难道你毕业以后将以书法为生吗?还是现实一点吧!无论如何得保住文凭,中国的文凭是就业的敲门砖!谈话不欢而散。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对该生在事业上的发展不是十分清楚。前几天在校报上见到了该生的书法作品,我反思自己:当年错怪该生了吗?

                              英语角

在我的记忆之中,杭电“英语角”似乎与原杭电英语教师、原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先生有关。公开资料显示:“1988年,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外国语系英语专业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之后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语教研室任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之后马云成为杭州市优秀青年教师,参与西湖边上第一个英语角,开始在杭州翻译界有名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杭高校都把四、六级英语统考成绩作为衡量英语教育水平高低的标杆,而马云先生则数次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认为高校英语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听、说、写、译的实际交流能力,杭电英语角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杭电永远辉煌
   杭电于1980年改建为本科院校,名字也由我就读时的“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改名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4年又升格为大学,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1980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81年学校取得硕士研究生招生权,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因本科学制是四年,而硕士研究生学制是两年半,所以第一批硕士研究生于1984年初毕业,比第一届本科生早半年毕业。因此,有人开玩笑地说:“杭电是先有研究生后有本科生”的,原因就在于此。

如今的杭电,早已拥有博士生招生资格,是浙江省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高校,也是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杭电的发展日新月异,我相信杭电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