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热传承:倪则徐笔下的七位校友,如何照亮一位学弟的成长路

发布者:罗孝松发布时间:2025-09-29浏览次数:10


近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圣光机学院计算机专业大三学生倪则徐的著作《光是最美的滤镜》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配送到全国高校及省市图书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虚构小说,而是倪则徐为该院7位刚刚毕业的优秀校友撰写的传记。


触动:校友的光芒点燃写作的火种


故事的起点,源于倪则徐作为一名学生记者采访这些校友的经历。“接触他们时,我深受触动,”倪则徐坦言,“他们身上那种奋斗的精神、对目标的执着,以及各自精彩纷呈的成长路径,让我强烈感受到这些‘光’值得被记录,被更多人看见。”正是这些“先行者”身上散发的光芒,点燃了他为校友著书立传的热情。



映射:在学长的足迹中寻找自己的路


在深入采访和写作过程中,这些校友的经历如同一面面镜子,深刻映照并影响着倪则徐:

清华读研的黄凡丁:黄凡丁在考研冲刺的关键期,毅然飞往波兰克拉科夫参加顶级AI会议(ECAI-2023)并汇报自己作为第一作者的科研成果。“纠结着,但最后都做成了”的故事,让倪则徐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取舍与坚持。黄学长那句“希望我们的努力能给学弟学妹们带来前进的能量”,更让他感受到作为记录者的责任。

华南理工读研的易煊:易煊将摄影中对光影的敏锐捕捉融入编程逻辑,她的“跨界融合”展现了优秀并非单一维度。她用“小说笔法写真实,散文抒情写理性,报告文学纪实写温度”评价倪则徐的文字,其独特的审美视角也让倪则徐找到了工科与人文的奇妙连接点,印证了他写作中的感悟:“写作和编程很像,都需要清晰的结构、精准的表达,以及对美的追求。”

其余闪耀的群星:从零基础奋斗到机器人国赛获奖的余佳珂,将编程视为“步步为营的棋局”;推动学院科创氛围建设、圆梦南洋理工的科协主席岑滨斌;从军训骨干到考研上岸、书写戎装青春的高匡庸;历史爱好者却深耕自动化、平衡多面的许凯胜;手握多项专利、入职华为实验室的硬件奇才黄向荣……

每一位校友独特的气质、克服挑战的经历以及那份“眼里有光”的热爱状态,都深深震撼了倪则徐。他感慨道:“原来优秀不是一种模样,而是一种状态。当你做一件事时眼里有光,你就已经走在通往优秀的路上。”正是学长学姐们的“婀娜多姿”,让他摒弃了刻板的“学霸模板”,理解了成长的多元性。



自省:在他人故事中照见自我


这次写作远不止于记录他人。倪则徐坦言,校友们的故事成为他自我审视与激励的源泉:“采访中,我常常自问:如果是我,能不能坚持通宵改代码?会不会在几次失败后放弃比赛?有没有勇气站在国际舞台上用英语演讲?”

 “作为传记,最重要的不是写人物有多优秀,而是让读者有所共鸣,能从这些人物的情怀、梦想、道义与担当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激励、提升自我。”

这次“遇见未能见识的人生”的旅程,在感动、对照与思考中,促使他更深刻地认识自我、寻找方向,也赋予了他“审视过往,直面当下,迎接未来”的勇气与智慧。


成就:光与热的互动循环


倪则徐的暖心举动和斐然文采,赢得了校友们的认可和同学们的赞誉,他被亲切地称为“中国好学弟”。杭电圣光机学院党委书记胡海滨高度评价了这种“互相影响、互相成就”的良性循环:“倪则徐在书中说,写作是在他人中看见自己。写这本书,让他有价值感,有归属感。很显然,写书出版让倪则徐成长了。”

这七位校友的光芒,不仅照亮了各自的前程,更通过倪则徐的笔触,点燃了一位学弟内心的火种,促使他在记录与思考中飞速成长。而倪则徐将这份光热凝结成书,又将这份能量传递给了更广泛的学弟学妹群体,完成了一场动人心魄的“光热传承”。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浙江・杭州 浙ICP备12028388号-2.浙公网安备340300020005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