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筹建琐忆
王士英
王士英,男,1980年—1985年期间担任我校党委书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已走过了她五十余年的不平凡历程,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56年到1980年的廿四年,是中等专业教育阶段。1980年到2004年的廿四年是独立学院阶段。第三阶段就是现在的多科技性的电子科技大学,正在乘风破浪奋勇前进。我有幸参加了第二阶段的一些工作,仅以文字记录下此片段的回忆点滴。
(一)
1978年9月,电子工业部在杭州新新饭店召开了教育工作座谈会。部主管科技教育的孙俊人副部长和部教育局戴心怡副局长均到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关于筹建几所新的大学和恢复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问题。我所在的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是在“十年文革”中唯一没有改为工厂的部属学校。有完整的教学、生活用房,体育场地等配套设施也较为齐全,师资队伍也很不错,改建成大学还有条件的。但是,电子工业部在成都市已建有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再建立一所部属大学显然是不太合适,中共四川省委也有此意见。所以会议最后确定,在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和桂林无线电工业学校的基础上筹建两所新的大学。同时决定恢复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该校原是部里的重点学校,规模曾达到4000人。部机关及部属单位中该校毕业生甚多,不少人已成为各单位的业务骨干,曾有电子工业部的黄埔军校之誉。可惜的是,在“文革”中学生停课,教师下放农村,部里将其校舍交给解放军总参通讯兵部,改为解放军通讯工程学院。这次会议上,各部门单位反映都很强烈,最后,部领导决心恢复该校建制。
会议期间孙副部长找我谈话,有意调我到新建的杭州电子工学院任党委书记,我表示在部党委决定前,让我考虑一下,再向孙副部长汇报。到杭州工作,我还是有许多有利条件的,五十年代初,我曾在浙江工业干部学校和杭州水力发电学校担任过校长,在浙江教育界,我有许多老战友、老同事、老部下。巧的是,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的校舍,正是我主持筹建的杭州水力发电学校的校舍。其占地面积有250亩,建筑面积约三万多平米,对这所校舍我还是很欣赏的。
虽然从1952年开始,我一直从事中等技术学校的教育工作,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并不熟悉。于是,我想到了三十年代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的电子工业专家蒋葆增教授。他曾于1953年至1956年在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任教务副校长。我于1960年在该校任书记时,他已调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任教务部长,院长助理。于是,我即刻想孙副部长汇报,表示我服从组织调动,同时建议调蒋葆增同志到杭州电子工学院担任院长。孙副部长表示同意,但是说教育局有意调蒋去恢复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让我与戴副局长协商。我认为蒋葆增同志年岁较大,如去“杭电”抓教学和科学研究,再干个三五年不成问题。如去搞恢复“南无”的工作,要从基本建设抓起,都是些征用土地,三通一平,三大材料,施工监督等事务性工作,实在不适合一个年岁大的教授专家去干。我的建议得到了戴副局长的首肯,终于敲定了蒋院长这位好搭档。会上,还商定由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抽离一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对口支援杭州电子工学院的事。这对于“杭电”的筹建是很大的支持。
杭州会议结束后,我返回成都即约见了蒋葆增同志,介绍了会议情况和部里对他的工作安排意见。蒋表示很愿意到杭州电子工学院工作。我们并初步就筹建“杭电”的工作要点,交换了意见。认为做好争取“成电”的支援,能得到我们最需要的骨干教师最为关键。因为部里不可能下达支援的具体数量指标,更不可能点名调动,完全要靠我们和“成电”党委协商解决。这一工作难度是很大的,好在蒋葆增同志原是筹建“成电”的元老之一,人员情况比较熟悉。他又是教务部长,对每一个教师承担的科研,教学任务及业务水平更是心中有数,很多人找到将,表示希望来“杭电”工作。原来建立于1956年的“成电”,当时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从上海交大无线电系和南京工学院(即原中央大学)无线电系调来的。这些人多数家属在上海或浙江一带,很想来杭州工作。不几天,蒋葆增同志就收到要求来“杭电”工作的书面材料300多份。这对落实支援“杭电”的骨干教师名单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协商的过程仍然是非常繁琐而缓慢的。
(二)
1979年2月,电子工业部在成都锦江宾馆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仍有孙俊人副部长主持。除部属院校参加外。部属企业主管教育的厂长教育科长也出席会议。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亦到会。会议期间,孙副部长专门召开了一次有关杭州电子工学院专业设置的座谈会。
成立于1956年的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当时称为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设置的专业是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和工业统计。1962年改为杭州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仍以经济类专业为主,后又增设了无线电技术和无线电机械加工等专业。现在改建为电子学院后,其专业设置应该如何处置呢?讨论时,有的认为应仍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主张工科专业由“成电”“西电”去办。他们主要是感到多年来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造成当前经济管理人才的奇缺,怕设了工科专业,会发生于经济管理专业争资源,争设备,争师资,以致最终削弱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另种意见认为现代的企业管理专业如没有工科专业的支持,没有一定的工程、工艺、材料和电子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是很难把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搞好。主张工科专业于经济类管理专业并重,以达到多学科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和效益。我和蒋院长是主张这种意见的。最后,在孙副局长的支持下,确定了杭州电子工学院现有的专业框架,这样的专业设置对“杭电”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会上,我和蒋葆增同志向孙副部长汇报了“成电”支援“杭电教师的情况,在孙副部长的关心和支持下,经于“成电”进一步协商,最后终于确定了电子计算机、无线电通讯、微波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机械、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0余人以及科研教务方面的干部共60余人的“调动名单”。
副部长希望我于蒋葆增同志尽快去杭州开展工作。我们于三月初来到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
(三)
1979年4月,电子工业部正式发文成立杭州电子工学院筹备小组。由王士英、蒋葆增和原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的领导干部方乔、张甫、王裕高等五人组成,王士英、蒋葆增分任正副组长。
1979年1月,电子工业部曾发函浙江省人民政府,征询将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改建为大学的意见,省政府立即复函表示同意。此后在人员调动、征用土地、安排基建计划以及外汇调用等方面,都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和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建院的筹备工作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为了引导大家认识到中等技术学校改为大学是一个质的飞跃,树立办大学的正确态度。我们组织了部分教师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参观学习或短期进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还注重了教职工的团结教育,当时,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正在建造三幢宿舍楼,可住120户,老职工正等着分房子。而“成电”支援的教师马上要来杭,没有房子住。这就遇到了问题,就会有意见,产生矛盾。在安排各处系教研室干部问题上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除“成电”支援的教师外,其他大学也有教师调入。有人就说“成电”来的是正规军,“杭无校”的是地方军,其他的是杂牌军。这些都是影响团结的苗头,必须及时教育纠正,只有搞好各方面的团结,才能建设好一座生气勃勃的好院校。
按照电子工业部和国家教委的安排,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已列入1980年的招生计划,9月份,第一批新生即将入学,时间是很紧迫的。“成电”支援的一批骨干教师中,缺乏经济类专业的教师。因此,全方位,多渠道的继续引进师资,仍是筹备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杭电”的知名度不高,引进师资难度较大。为此,决定以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筹备组的名义,在《浙江经济生活报》上刊登广告,公开招聘财务会计、计划统计和外语教师。这在当时的计划经济的运作中,颇有点“歪门邪道”之嫌。没有“敢于吃螃蟹”的精神是不敢干的。招聘广告于1979年6月初见报,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了一块大石头。激起层层浪花。一时间人事处小小的办公室人头涌动,不得不再安排一间教室来接待。从而大大家快乐工作的进度。
1980年5月8号,国务院正式下文,批准成立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制四年,规模2300人。专业设置为:电子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子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电子工业企业计划与统计,工业企业管理工程,无线电技术,电子计算机应用等。
1980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决定成立中共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临时委员会,由王士英、方乔、蒋葆增、王祖耆、张甫、王裕高等六人组成,王士英、方乔分任正副书记。临时党委成立后,迅即抓紧组建了学院的党务、政工和行政的组织结构。并成立了基础课部、机械工程系、工业经济系、电子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和电子计算机系。
新的机构建立后,党委分工,各部门积极准备迎接第一批新生入学。重点抓了教学上的准备,提出了“上好第一堂课”的“战斗口号”,各教研室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还进行了试讲演习。1980年9月第一批新生顺利入学,并于9月15号召开了学院成立大会。
(四)
作为一所新建院校,有没有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呢?可不可以招收研究生呢?在干部和教师中各种看法是不一致的。有人说:老老实实把本科办好,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再说别的。也有人说:我们差了个数量级,科研与教学发生矛盾怎么办?为此,临时党委进行了充分讨论和具体分析后,一致认为,虽然在师资力量的总体上,我们不是那样雄厚,设备上也还存在欠缺。但是我们有一批新调来的老教授老专家,他们原来是学科带头人和研究生导师,都带过研究生,承担着科研任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如赵国南教授搞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方面造诣很深,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何发昌教授的机器人研究也很有名气。何况,各个院校在这方面都是刚起步不久,我们完全可以急起直追,奋勇攀登。科研和教学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搞好了,才能促进整个学校梯队水平的提高,本科教学才能搞得更好。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嘛。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学院抓紧给这些老教授配备助手,建立学术梯队。并建立了CAD研究所和机器人研究所。建院第二年就确定了六名研究生导师,招收了第一届研究生。CAD和CAE研究也取得了多项成果。并参加了国家级“六五”“七五”攻关,有的项目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年青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以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奋勇攀登的精神,走过了五十余年的路程。对于一所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主要特色的大学来讲,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讯息网络日新月异的今天,前面的路还更长更艰巨更复杂。原这种精神永远保持下去,发扬光大。
(校友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