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伊始,省、市、区(县)“两会”相继召开。我校校友在各条战线、各自领域,为地区发展谋划未来、建言献策。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听听他们在“两会”上发出的声音,看看他们带来了哪些建议和提案吧!
04 陈 杰
关于深入保护萧山品牌
传承发扬萧山文化的建议
陈杰:我校2007届校友,杭州市萧山区政协委员,大捷优品创始人,纸飞机公益发起人之一。
从小就喜欢帮助人并由此烙下“志愿者”印记的陈杰,“本能”地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和社会公益服务相结合。陈杰说他的本职工作是孵化中国品牌,社会工作是践行公益服务。作为一名萧山人,一名政协委员,沉甸甸的责任下,陈杰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品牌”的方式保护和弘扬萧山文化。
结合萧山本土文化性品牌现状,陈杰校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梳理: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对具备强烈萧山文化属性的品牌进行一次梳理,包括但不限于历史传说、地名人名、厂名店名等;
二、保护:委派相应的组织进行商标注册保护,并明确该商标的权力责任及使用规范;
三、开发:结合各地产业布局、文化引导,对确具发展潜力的商标进行整体性开发;
四、推广:以政府、部门、协会等名义进行推广,做大做强本土文化的塑造与输出。
陈杰表示,作为一名品牌人,他和他的团队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作为一名志愿者,愿意将所有的热情投入到这样的文化工程中。
05 水 飞
关于充分挖掘城市边角资源
实现空间高效利用的建议
水飞,我校2007届校友,杭州市钱塘区政协委员,杭州学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2010年,水飞创立杭州学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作为杭州一家城市基础设施养护和建设的专业化公司,它建立了一套科学可复制的环卫管理体系。公司起草编制的《道路保洁精细化作业手册》、《公厕保洁精细化作业手册》,作为钱塘新区城市管理创新试点,在全市复制推广。此外,公司推进的“环卫+”模式,变城市保洁从最末端为问题发现端,通过协调各个职能部门,最终将多年遗留的“留痕、烂疤”彻底处理完毕,受到央视、浙江卫视和各大媒体及网络端的争相报道,对“环卫+”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水飞也因此获得了杭州市优秀城市美容师以及浙江省优秀城市美容师称号。公司也获得了“2018年杭州经技术开发区先进集体”、“2019年度杭州市市容环卫先进作业集体”、“2020年浙江省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工作成绩突出集体”、杭州市以及全国诚信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水飞校友针对当前钱塘区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充分挖掘城市边角资源,实现空间高效利用的三个建议:
一、相关部门对杭州市城市边角资源利用情况开展一次学习,学习主城区是如何改造、优化等方式,充分利用城市的边角资源,转化成为可供公共使用和城市运行保障的区域,比如停车场、篮球场、城管驿站等设施。
二、相关部门要对目前城市各个边角资源进行摸排(比如高速边、高架边、高架下、厂区之间的无法出让的空地等),充分挖掘可用的空间,针对每个边角资源情况进行汇总分类,比如面积多少、进出情况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点一方案,可以分类包括不限于环卫停车场、城管驿站、文体场地、公共大型停车场、应急保障场所等等。对涉及产权为公用单位的,要积极协调相关产权单位借出相关资源,让钱塘区的城市运营,更加精细化,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实现空间的高效利用,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建设使用主体根据“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对于用于城管驿站、应急保障、文体设施等公共民生的,建议由政府负责;对于用于环卫停车场、公共停车场的,谁使用谁负责;对于面积相对较大的区域,可以定向给区内大型生产企业停放车辆,由企业承担建设维护成本。
06 王真震
关于高质量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助力实现“世界一流·共同富裕”的建议
王真震,我校2011届校友,杭州市滨江区政协委员,杭州滨江区工商联常委,浙江信网真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杭州华量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1年,王真震创立了浙江信网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5年创立了其子公司杭州华量软件有限公司。作为两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于数据智能技术及应用创新,已申请发明专利二十多件,所研发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城市大脑、文旅、应急等领域。王真震被聘为专家,成功主导政府、金融、互联网等多个大型信息化项目落地;荣获“影响中国大数据产业进程100人”、“2015年杭州市十佳创业者”、“2018年度十大新锐杭商”、“2019行业信息化领军人物”、“2019年度杭州市十佳青年科技创新能手”等称号。
王真震校友就区委五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的“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同富裕实践样板”战略部署背景下,如何激发中小企业开展活动,更好履行共同富裕社会责任,将滨江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特色模式推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加强企业发展规律研究,出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专项政策。梳理先进地区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的经验做法,深入研究区内大中小企业开展合作的内生需求,在充分了解问题基础上,加快出台全区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接合作专项政策或行动方案,增强大企业开放、中小企业参与的全面融通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市场服务力量,建立促进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常态机制。参照东湖高新区光谷·青桐汇做法,政府搭台、企业为主、促进协作,常态化开展以“创新联合、产业协同、共话发展”为宗旨的品牌活动,切实推动企业间业务合作。
三、夯实科技创新融通模式,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和效能释放。切实发挥浙大滨江研究院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和资源链接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转型升级中的技术难题,实现多维度创新能力共享及成果转化。
四、推动产业资源开放共享,高质高效推进产业大脑和未来工厂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高水平建设未来工厂试点,加快推进生产制造全流程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实现大中小企业无边界的网络化融通发展。
五、优化融通发展生态环境,推动金融、人才、孵化服务上台阶发展。支持企业探索合伙化、生态化组织变革,以新经济组织模式发展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鼓励人才跨行业流动,推动企业间跨界融合、衍生产生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