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伊始,省、市、区(县)“两会”相继召开。我校校友在各条战线、各自领域,为地区发展谋划未来、建言献策。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听听他们在“两会”上发出的声音,看看他们带来了哪些建议和提案吧!
01 朱晨晋
关于推动全过程工程咨询
在政府投资项目中应用的建议
朱晨晋,我校2002届校友,杭州市上城区人大代表,城市建设技术集团(浙江)有限公司总裁。
成立于1996年的城市建设技术集团,在业内率先打造了具有领先优势的“建筑师”负责制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产品,形成了包括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设计、造价咨询、工程监理、投资咨询、招标代理、第三方咨询、EPC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作为全国第一批全过程工程咨询转型企业,城市建设技术集团以“让社会放心,促行业发展”为使命,坚持“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的企业精神,用技术创造价值,致力成为中国一流的工程技术综合服务商。
朱晨晋校友就浙江省作为第一批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省份背景下,如何提高上城区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的普及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完善制度建设。根据国家部委和省、市关于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制定上城区对应工作方案,推动建立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标准、制订示范文本、明确取酬模式、退出机制等,为全面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完善制度保障。
二、强化组织引导。区相关部门加强对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的组织领导,明确政府投资项目和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带头推行,倡导规模以上工程建设项目全数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推行评定分离评标办法,优选资质全面、经验丰富的综合型工程咨询企业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
三、创建试点示范。创建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企业、试点项目,选取典型案例为标准,吸收既有项目的实施经验,不断提高区内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服务的质量。
四、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出台落实建筑师负责制的指导意见,完善委托发包方式、服务标准、规范文本等配套制度,明确建筑师相应的涉及主体责任和咨询管理责任,全面发挥建筑师对工程建筑品质的管控,提升工程品质和建筑质量。
02 朱政
关于全面提升
助推钱塘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朱政:我校2004届校友,杭州市钱塘区政协委员,杭州市钱塘区经信科技局副局长。
众所周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以下简称:R&D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区域科技发展实力和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在全国高新区评价中和杭州市科技创新考核中,均为权重最大的指标。近年来钱塘区始终坚持瞄定目标不放松,铆足干劲再出发,坚决打好研发投入攻坚战,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攀升。
作为分管科技线的一名领导干部,朱政校友在全面分析钱塘区科技发展所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一是实施科技创新首位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浙江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精神,将科技创新作为全区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以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为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集聚创新资源要素,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全方位构建创新体系现代化建设。
二是开展科技企业培育计划。由区主管部门牵头,调动各平台、街道开展摸底调研,为企业建档立卡,分阶段实施精准培育,构建管家式服务。支持有实力企业,尤其是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专注本行业,提升创新,尽快发展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国高企业规上化、规上企业国高化”双向转型。
三是培育发展主导产业。用好“医学高峰”计划、“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机遇,坚持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方向,聚力“产链+集群”精准发展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开展地标企业培育。
四是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积极支持中科院医学所创办一级院所,推动钱塘科创中心、浙大智能创新院等创建省级实验室,鼓励各类科研院所创新成果转化和优秀技术溢出,探索多样化的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研发+服务+孵化+投资”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五是强化统计监测工作。大力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完善规下企业样本库抽样选择,重点倾向生物医药新药研发企业。强化研发费用数据统计监测分析,督促企业规范纳统管理,做到帐表“应建尽建”、费用“应提尽提”、数据“应统尽统”。
03 施旻涛
关于切实强化校地合作
助力临平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施旻涛(左3)在会议现场
施旻涛,我校2005届校友,杭电杭州临平校友会会长,临平区政协委员,临平区青年商会(新企联)常务理事,因诺控股(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4年,施旻涛创立杭州因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秉承“陪伴每一个创业梦想,做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的初衷,“因诺科技’在杭州地区已完成了从苗圃到孵化器到加速器到产业园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载体布局;在产业空间运营的基础上搭建企业服务、供应链服务、金融服务和人才服务四大业务板块;服务企业600多家,累计服务人才项目逾3000个。近年来,“因诺科技”运营园区共计培育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家,引培区级以上人才项目31个。
作为临平区政协委员,施旻涛校友在他的提案中,针对临平区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争创共同富裕示范区样板的目标定位,提议持续加强与杭城高校特别是下沙大学城的工科院校,在人才培育、项目招引、校友经济等方面的联动,更好地巩固既有成果、放大长远效益。并具体提出了三个建议:
一、引育产业人才,助力临平人口素质高质量发展。建议一是在现行人才政策的基础上,面向临平区主导产业或重点企业紧缺的专业人才和行业高学历毕业生定向政策加码,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相关人才升档享受人才政策。二是与各高校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或大学科技园等双创载体,且对这些双创载体的考核可在侧重经济指标、创新指标或侧重大专以上高学历人才引-育-留指标上选择。
二、鼓励成果转化,助力临平创新底色高质量发展。建议一是在保持临平区目前和国内外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力度的基础上,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结合好杭州本土高校特别是下沙大学城的工科类院校资源,可按对临平区的成果转化贡献排序存档,远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作为引入工科类院校落地临平区的前提之一。二是利用好大运河科创城、中国(杭州)算力小镇、长三角G60浙江(临平)科创基地等高能级平台,落地一批符合临平区三大产业平台产业导向的研究院所,并对院所驻点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设立一定门槛。
三、发掘校友资源,助力临平经济水平高质量发展。建议一是区内人才线上相关部门与我区已达成合作高校的校友办加强沟通合作,联通各高校杭州或浙江区域校友会,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各高校的临平区级校友会,让在临平的相关高校校友凝心聚力,同时扩大临平区的高校朋友圈。二是与各高校周年庆活动合作,争取把临平区作为各高校周年庆的活动站点之一,由各合作高校安排邀请知名校友特别是500强、上市公司、龙头企业高管走进临平、了解临平,做好与临平从没关系变有关系的铺垫,争取与临平从弱关系到强关系乃至落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