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记忆

发布者:高霄云发布时间:2024-07-01浏览次数:202

【编者按】西子湖畔,钱塘江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厚植这方沃土,铸就教育高地,秉持笃学力行,守正求新校训精神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杭电学子。沧海桑田,岁月悠悠,母校永远是各位杭电学子的温馨港湾,与母校的点滴回忆已成为校友们成长道路上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此,我们向全体校友发出《那年,青春正好》的征稿启事,征集校友们的校园回忆文章及照片(投稿邮箱:xyb@hdu.edu.cn)。欢迎广大校友踊跃投稿!

我的大学记忆

作者:毛应龙

(计算机学院011011班校友)

01 四年时光

2001级,是杭电特殊的一届。

志愿报的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毕业证上却写的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我们不是军校,但刚上学报到的不是大学,而是金华的军营;初到的大学是一片工地,围墙里只有6个宿舍楼和2个教学楼,除了学校食堂,周围没有一个像样的饭店,而现在的大学是叫大学城,地铁和快速公交,宾馆和公园应有尽有,一眼望去是攒动的人头和体育场上的挥汗如雨。

我们是拓荒者,是先行者,更是杭电的见证人。


图 1 那时候到处可见的都是在建楼房

02 初到学校

高考结束填报志愿,从众多的学校中选择了杭电,是一种缘分,更是一份幸运。虽然我是带着一丝丝遗憾来到杭电的,但是专业却从第一志愿的药学变更为自己喜欢的计算机。入校后通过考试又进入了自己心心念念的软件专业学习,还是开心不少。

入学后,看到周围同学的高考分数跟自己不相上下,而且有些更是高出我许多,心里也平衡了很多,安下心来专心学习。之后又看到号称与哈佛大学同色的校园,全国各地的学子齐聚下沙,在畅想的未来中,带着中学的稚嫩和第一次远离故土的思念,18岁的我就这样步入了大学,开启了我的大学生活。

首先说一下我的班号是:011011,外人惊讶地说:一看你们就是学计算机的,班级都是二进制。是啊,对于软件一班,这个名字是多么贴切,更幸运的是学号为011011的三个同学,当时感叹他们就是为计算机而生的。

也是,目前我们一个年级出了三个独角兽企业,相信也是冥冥中的注定。现在同学们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在大洋彼岸。大家都有好的发展,真是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03 宿舍记忆

又说到了大学宿舍,这个名字我永远都会记得:516宿舍。没有电梯,没有热水器,有的是202的电话机,一整衣架的袜子,还有就是对面喜欢拉窗帘的女生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就这样,三个浙江人和一个山西人在一起生活开始了。

一位是宁波的楠,一位是诸暨的勇,还有石浦的渊,加上我,最开心的是周末坐上328或者Y7一起去西湖边逛逛。那时候的公交车是需要排队和挤车的,因为下沙除了四国军棋,实在没有任何可以娱乐的地方。

那时候的照片还是胶卷的,那时候交作业是要用软盘的,那时候听音乐用的是磁带,那时候打电话是需要用先拨一串号码的电话卡的。

图 2 当时的上学路

04 旅游

大学里,我敢说我们班是出去旅游最多的班级。回忆大学四年去过了杭州周边的很多地方,足迹也遍及了浙江的大河名山。绍兴、乌镇、丽水、江山、金华、普陀、诸暨、淳安、宁波……浙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风土人情,关键都有本地的同学可以尽地主之谊。

记得全班同学一起去千岛湖,晚上我们可以6个男生挤在一个标间。想办法逃过前台阿姨的检查,虽然晚上肯定是一夜不睡,但是第二天大家还是生龙活虎地能玩一整天。那时候的我们,为了省门票,连女孩子都可以翻墙;那时候,可以徒步几公里依然有说有笑;那时候没有微信也没有导航,大家靠看地图和人与人的关照,依然不会有人走失;那时候我愿意用胶卷相机为大家拍合影,而现在手机替代了我们很多很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好像比以前远了很多……

那时候班长红和学习委员伟是一对好搭档,组织策划数次活动,每一次都要有惊喜和安排,最后他们走到了一起,如今在上海安家落户,一家人其乐融融。

05 足球

足球,是每次聚会都要说到的话题。因为杭电的球场给了我自信和勇气。其实,在中学阶段的我不擅于集体球类,也就是乒乓球和羽毛球可以玩耍得更多。当班里组织球队时,我们彻彻底底就是草根球队,没有校队甚至院队的成员。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我更是重在参与,在众多位置中我选择了跑动最少的门将位置。

比赛开始前,我还在考虑要不要倒地扑球。小组赛由于有球队临时退出,我们轮空进入淘汰赛。半决赛对阵上届冠军,我们摆起大巴阵,我高接抵挡,球门立柱和横梁被打了无数次,最后我们靠在最后补时阶段的对方后卫在禁区的手球,获得了一粒金子般的点球,绝杀战胜了对手,昂首挺进决赛。

在决赛里,我们在一球落后下,又靠着终场前的进球将比赛拖入加时,加时时间到,我们除了我基本上都出现了腿抽筋和跑不动的情况,在点球过程中,我扑出来对方一粒点球,最终神勇逆转对手,勇夺冠军。最后,我们所有人发疯地奔跑、玩命地欢呼、尽情地庆祝……

在球场上,没有明星的我们凭借团结和坚强的意志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对整个班级是一个极大的鼓励。而对我自己来说,我发现了我的潜力,极大地增加了我的自信心。对未来的我在工作和解决问题上,提供了很大的勇气。

说一下最后的结果,我成功入选了系队,代表计算机学校参加联赛,在参与的比赛中一球未失,也为我在上海工作融入社区和新公司提供的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也不再害怕和畏惧,因为不尝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呢?

最后,班里把奖金为每一个人买了一套足球服,我也拿到了我最喜欢的卡西利亚斯的球衣。虽然没有手套,我同样穿到现在,是一种思念,更是一种延续和信心,为自己加油!

06 篮球赛

你见过篮球比赛两个加时两队都不得分,最后由于天太黑了,不得已平局收场的吗?呵呵,这是我们真实发生的比赛。在没有明星的球队中,我们明知道不能取胜,也要亮剑。176的我,却可以是标准的蓝领球员,负责抢篮板球,在这个班里才有机会上场,也才有机会去证明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

篮球的基础还是体力加技术,虽然技不如人,但是我们用跑动和不停的干扰,将对手布局打乱。当时我管这叫勤能补拙,现在我才明白,这就是竭尽全力和坚持不懈。以后的日子里更是激励我一生。

篮球是要看大局的,传球给别人是一种信任,不停的抢篮板再传给别人更是一种信任。没有进需要宽容和鼓励,进球需要赞扬和加油。同学之间,兄弟之间都是有更多的互动和关照,也是汗水甚至鲜血的感情。

记得当时由于打球把大脚趾头的指甲踩掉,血流一地,是室友背我去的医院。输液和换药都是室友陪伴,甚至那一个月打饭倒水都是室友们的照顾。那时候的室友之情深深地植入我的心中。

07 建模比赛

说起大学的比赛,不得不说当时比较单一的只有数学建模竞赛,不像现在各学科都有比赛的机会。

回想起2003年在文一路老校区为期两个月的暑期集训。那是一个没有空调的夏天。每天只有在教室和机房里穿梭,跟老师和战友们一起挥汗如雨。记得那时候杭州的夏天基本都是40度以上,大家都是睡凉席,抱着电风扇。那时的人们好像也没现在这么娇气,没有空调还是可以学习的。白天太热,我们就晚上上课;蚊子太多,我们就裹着毛巾被。

图 3 老校区虽然小也是郁郁葱葱

建模比赛是三天三夜,吃住都在一个房间,除了稍微睡34个小时的觉以外,我们都在写代码和程序。当时的我是负责编程的,就是要利用一切手段和工具去计算出来结果,如果结果有误,再好的论文都是等于0。我必须要保证计算的准确无误,这样另两位兄弟就可以在论文上大放光彩。所以我们都是不计个人得失,争论得面红耳赤是常有的事,但都是就事论事。最终完成提交的那一刻,我们三人终于释然了,竟然睡了半天就又一起去打球去了,回头想想,收获满满。

图 4 建模组的好兄弟(左一为作者毛应龙)

最终结果还是非常不错的,拿到了省赛特等奖和全国大赛的一等奖。虽然当时的学校还没有保研资格,但是对于我个人的大学经历绝对是浓重的一笔,也为日后学习和工作提供了一次特别珍贵的经历。

对于我来说更为幸运的是,在这次比赛中展现出的突出的软件开发能力让我拿到了同年《计算机世界》的奖学金。作为整个学校的十佳优秀学子之一,在汇报厅为师弟师妹们做了一次报告,还在学校的两个展板上分别进行了宣传和介绍,并且在次年三月又有幸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的大学算是收获满满的四年,也算是四年大学生涯里最高光的时候吧。那时深深感到学校对学习成果的尊重和鼓励,也是我一直前行的动力之一。

08 说说牛人

当时,班里有一个牛人,是对门宿舍的一哥们,姑且不说他16岁上的大学,比我们大家都小个两三岁,他从家里带来了一箱线装书,都是文言文,是从后往前翻的那种古装书,每天读书读得如痴如醉。在大家都熄灯睡觉的时候,他搬个椅子坐在走廊里看书。

我好奇问他:你这么喜欢文学,为什么学的计算机专业?

他淡淡地说:志愿写错了。

那以后怎么办?我惊讶地问道。

他嘻嘻一笑,现学呗。不过以后我还是会学文献学的。

是啊,他毕业也就20岁,选择空间大得很。

没想到,他计算机成绩也不差,关键是后来他考研还真考上了浙江大学的文献学硕士,师从一位浙大的大牛导师,现在在北京社会科学研究院某文献学研究所当研究员,据说研究魏晋南北朝的点章文集,真是佩服。是不是用软件编点文献学相关的程序?不得而知。

09 离开和回忆

20053月,我如约拿到了位于上海一家高科技外企的offer,也从事了我喜欢的软件开发工作,从此走上了自己研发的道路。

是时候跟杭电说再见了。说一件当时自以为傲的事情。由于有五位同学没有赶上毕业照拍照,所以我们班最终的毕业照上就缺少了他们。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当时不会用PS的我,硬是用Windows自带的画图工具,把那五位同学的照片P了上去,而且还挺自然,虽然相当麻烦,还是很有意义。

那时同学找工作也没有现在这么卷,至少签约率还是很高的,当时还没有那么多大厂,机会也很多,最后同学们都有不错的归宿。 

图 5 毕业前在学校的草坪上,当时学校已经建成

10 结尾

一晃十八年,弹指一挥间。虽然我没有在母校所在的城市工作,也没有时间可以经常回母校看看,但是多少次梦里还是停留在当时的记忆中:昔日的大学课堂,昔日的好兄弟,昔日的球场挥汗如雨。

现在的我,在故乡早已成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得知母校的征文邀约,心中还是荡起一丝波澜,激动万分,利用半天时间写下这篇文章,以此怀念逝去的青春和大学结下的珍贵友谊,母校在我心中永远不会忘记,杭州也永远是我的第二故乡。

在此我也希望杭电可以发展越来越好,一入杭电门,终身杭电人!希望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母校争光添彩。

作者介绍:

毛应龙,男,1983年出生,2001-2005年就读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是山西清风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从事军工软件设计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联系方式15343435188。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浙江・杭州 浙ICP备12028388号-2.浙公网安备340300020005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