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研究生学习回忆

发布者:高霄云发布时间:2024-12-03浏览次数:52

【编者按】西子湖畔,钱塘江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厚植这方沃土,铸就教育高地,秉持笃学力行,守正求新校训精神,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杭电学子。沧海桑田,岁月悠悠,母校永远是各位杭电学子的温馨港湾,与母校的点滴回忆已成为校友们成长道路上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此,我们向全体校友发出《那年,青春正好》的征稿启事,征集校友们的校园回忆文章及照片(投稿邮箱:xyb@hdu.edu.cn)。欢迎广大校友踊跃投稿!

我的研究生学习回忆

作者:93级研究生校友 陈文辉

从1993年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开始管理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习,时间已经过去30多年了,但记忆依然清晰地印在脑海中。

杭电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比较早,在省里高校也是位居前列。1981年就开展研究生招生,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93级共招了20名学生,是那几年的人数高峰,92级、94级等每年在16人左右。这个数量与现在一年2800余人的招生规模来看,是少的。

学生都住在工字楼。男生在工字北楼,女生在工字南楼。一届学生编成一个班,第一年英语课一起上,平时也有班级活动。这种编班模式现在看起来还是非常有益的。每位同学有不同的专业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会计、管理、电子技术、计算机等,平时交流比较多,大家对其他专业的事情多少了解一些。

当时带研究生的导师数量比较少,一般也是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许多导师同时是院领导。读研究生阶段,在导师的指导下,大家迅速从本科阶段的学习方式转变,参与到导师开展的科研中去,进步也是非常明显的。骆建军教授,是杭电91级的CAE方向硕士,1993年后转为博士阶段学习,也是杭电第一位自己培养的博士,现在是全国著名的微电子专家。其他杭电的硕士毕业生,毕业后在学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企业中任职,大都能成为教授、处长、企业负责人等,这也侧面说明学校研究生教育是成功的。

那时考研没有这么热,特别是90年代初,招生数量不多、报考人数也不多。成绩最好的学生首选还是直接就业。但也可以这么说,努力去考研究生的,都是人生还是有点想法的,无论是工作环境不佳想换个环境考研,还是本科成绩一般想提升学历的,梦想都是有的。在1992年开始全国建设市场经济大潮中,经济、社会将发生剧烈的变化。现在看来,每个人的梦想及为之而去实现的努力,是人生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学校为了给研究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一项待遇就是借书方面的优惠。每名研究生可以进入图书馆书库选书,每次最多可以借20本书。这对人文社科方向的同学来说是非常有利的,90年代初经济、管理方面的书还是非常少的。学校是工科院校,尽管经管方面的书也不是很多,但还是能找到不少最新的书籍。图书馆里面的经管书籍,在书架上寻找过很多遍,有些借来读过。记忆印象深刻的一本书是世界银行关于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报告、建议。后来工作后从事外经贸方面的文字材料工作,还不时回想起世界银行这些专业分析报告。

研究生阶段,导师董云庭副院长组织国外英文管理文献的翻译,后来编成《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译丛(1995年第2期)》也是研究生读书阶段留下深刻记忆的事情。记得那是1994年的七八月份,董老师说国内管理理论、实务还是很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翻译管理文献这项工作还是很有意义的。董老师交给我《Operations  Managemengt(运营管理)》这本书,是当时美国1993年最新出版的管理教科书,书很厚,400多页,让我翻译里面精益生产有关的几十页。八十年正是美国认真学习日本先进生产管理经验的时候,书中认真介绍了日本“JIT(准时生产)的经验。日本的准时生产,是丰田公司六十年代开创的提高生产效率的生产管理模式。后来2011年到台州市开展基层服务与调研,听到台州经贸委同志讲到企业推进精益生产模式带来的生产管理效率提高,想起那时杭电所开展的一些学习内容,还是非常有益的,也说明那时杭电研究生学习内容的超前性。

三十年过去了,杭电这一大学简称没变,但其他很多在变化。学校的名字变化,由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升格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在下沙建立新校区,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突破2800人一年。面对研究生数量扩大、是否培养质量下降的疑问,在想,杭电的研究生教育,只要面向社会超前培养学生科研学习内容的方向不变,始终为学生创造求知求实的学习环境不变,杭电研究生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浙江・杭州 浙ICP备12028388号-2.浙公网安备340300020005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