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要学雷锋

发布者:罗孝松发布时间:2025-03-09浏览次数:25

1963 3 5 日,毛泽东主席为雷锋的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 在《人民日报》发表。3 5 日成为“学雷锋纪念日”,3 月被定为 “学雷锋月”。6日下午,学校马校长带队,学校师生一行20余人赴浙江金华的雷锋文化馆参观学习雷锋精神。

学雷锋为什么要去金华?主要是因为金华雷锋文化馆的馆长曹荣安老先生是我们会计学院首届校友。曹老,今年已是87岁高龄,一生学雷锋,践行环保精神,在全国影响力很大,曾受过最高领导人接见。金华这座城市与雷锋本无交集,但因曹老一人的坚持与奉献,雷锋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成为这座城市的灵魂。

参观间隙,我听到两个同学低声讨论:“感觉雷锋好遥远啊……”是啊,我自己叫了近40年的雷锋叔叔,其实雷锋是1940年出生的,几乎和我的奶奶辈同龄,难怪青年学生会觉得遥远。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当下,大学生还有必要学雷锋吗?学雷锋要学什么?以及,学雷锋要怎么学?


破解社交困局,雷锋是座连心桥

代年轻人常抱怨“社交内耗”:饭局上刷手机掩饰尴尬,寝室里戴耳机假装高冷,朋友圈点赞千百个,深夜emo却找不到人说话。看似热闹的人际网,一扯就断;看似精致的利己主义,一碰就碎。

因为多数人把社交当成了“技术”——学话术、攒人脉、经营“有用”的关系。可你算得清利益,算不清人心;画得透蓝图,画不透真情。雷锋的智慧恰恰在于,他从不把人际交往当生意,而是当修行。帮战友补袜子、给工地搬砖头、替大娘买车票……这些小事里没有精致的套路,只有笨拙的真诚。

大学生若真想破局,不妨试试“雷锋社交法”:扔掉“我能得到什么”的计算器,带上“我能付出什么”的工具箱。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最坚韧的纽带,从来不是利益交换,而是善意共振。

也许你会问:“那我不吃亏吗?”

看看桥就懂了——桥从不问行人要去哪里,它只管稳稳托住每一双脚印。当你成了别人生命中的桥,自然会有千百座桥向你延伸而来。

站稳职场脚跟,精神是块压舱石

很多HR都发出过这样的感慨:“现在招人像在赌石头。简历、面试都金光闪闪,入职三天就嫌弃工作。”年轻人把“整顿职场”当盾牌,却让“眼高手低”成了绊脚石。

看看雷锋的职场哲学:当公务员时雨天送母子回家,当拖拉机手时把油桶擦得锃亮,当汽车兵时自制“节油宝典”。他像钉子一样,钉在哪里就在哪里牢牢扎根。这种精神放在今天,就是“把会议纪要写出诗的美感”“给Excel表格加上智能批注”“替客户多想三个解决方案”。

一定有人嗤笑:“这不就是内卷?”

其实不然。职场有两种成长:一种是踩着别人肩膀往上爬,爬得越高越怕摔;一种是扛着责任向下扎根,扎得越深越挺拔。当你把“完成任务”变成“创造价值”,把“拿多少钱干多少活”换成“干多少活值多少钱”,反而会像沙漠里的胡杨——干旱越甚,根系越深。

在职场做石头,就做真正的压舱石。压舱石无需在甲板上炫耀,但它能让整艘船穿越惊涛骇浪。

寻找人生意义,奉献是个解码器

深夜失眠刷屏的年轻人,不是在焦虑考研考编,就是在追问:“人活着到底图个啥?”物质的丰裕反而让意义感成了稀缺品。

生命如同一艘船。当你拼命划船追逐幸福,总觉得幸福在彼岸;但当你成为摆渡人载别人过河,桨声灯影里自有星河荡漾。我们在浙江金华的雷锋文化馆中,看到各种各样关于雷锋的物件与事迹材料。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雷锋像一簇火苗,温暖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生命的旷野。

这或许恰好印证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真谛:意义不在寻找,而在创造;意义不在得到,而在给予。别怕奉献会掏空自己。真正的善良像长白山天池——水流出去滋养三江,地下泉眼却在默默蓄能。当你把“小我”融进“大我”,个体焦虑会消散,人生密码自会浮现。

年轻人与雷锋精神之间,从来不是隔空仰望的偶像崇拜,而是解决现实困局的精神密钥。当社交沦为利益计算器时,雷锋教会我们用真诚校准人际温度;当职场变成焦虑交易所时,雷锋示范着用责任铸造事业根基;当人生困在意义真空层时,雷锋证明奉献才是破壁的钻头。利他主义的价值从不褪色,因为人类文明向前的每一步,都需要有人甘愿做托举他人的路基。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浙江・杭州 浙ICP备12028388号-2.浙公网安备34030002000595号